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電腦報價單

項目品名規格數量金額
1CPUIntel-Core i7-3770K 3.9G LGA1155、L2-8M、四核心、22nm110200
2主機板華碩-Maximus IV Extreme-Z
 LGA1155, Z68, Dual DDR3 2200, SATA RAID, PCI-E, GigaLAN,
Bluetooth, USB3, 8ch
113000
3記憶體金士頓 DDR2 2GB / DDR2 8001850
4硬碟SH103S3-120G / 2.5 吋 SATAII SSD HyperX 3K13800
5機殼BeQuiet E6-650W / 12cm 85PLUS14500
6音效卡瑞麗 小夜曲 / TempoTec HiFier Serenade 小夜曲11980
7顯示器ACER AC711 / 17吋13550
8滑鼠光電銀幻手組 / USB / PS/2 鍵盤滑鼠組12100 
9風扇Aero 7 / P4蝸牛CPU散熱風扇 / 銅11100
總價38980


資料來源http://www.arclink.com.tw/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電視發展

電視發展史:

電視沒有單一發明者。而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 的共同結晶。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討論和探索將圖像轉變成電子訊號的方法.人們通常把約翰·洛吉·貝爾德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誌,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接收
電視的發展紛繁複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為將歷史簡明地說清楚。可以將電視的歷史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機械式電視人的眼睛有一種「視覺暫留」的效果,即是對所看過的物體影像,這是電視發明的基本原理之一。1884年德國發明家尼普科夫(Paul Nipkow)即利用上述幾項原理發明了「掃描轉盤」,利用電子經由硒,將影像掃描至感光平面。尼普科夫的設計是一種會轉動的輪盤,上面布滿了一連串以螺旋樣式排列的方形小孔,可以用來掃描物體影像。當輪盤轉動的時候,每一個小孔會經過影像的不同部位,所以輪盤需要轉一周才能完整掃描到一個物體畫面。如果是動態影像,則轉盤更需要在一秒內掃描物體許多次才能呈現完整的動作。這種機械式電視機的靈魂其實是電動馬達。一個裝在攝影機裡的轉盤上用來掃描影像,另一個則裝在電視機裡的轉盤上用來重現影像。理論上,當轉動愈快,可以產生愈多影像畫面。如果在轉盤上再多打上幾個小孔,則畫面會更加清楚(像是掃描線數增加的效果)。但如果加速馬達,則會降低馬達的可靠度。因此,在當時機械式電視面臨的兩難是:增加畫面畫質,便會增加電視機的故障率。 此外,電視圖像的構成,亦類似拼圖原理。通常我們稱構成電視畫面的無數光點為圖像元素,亦可稱為像素。全世界在1929年訂出了掃描線規格:一個螢幕由30條線及1200個像素組成。到了1931年,新規格出爐改為48條掃描線及每秒25個畫面。

2電子式掃描電視 1923年,有「電視之父」之稱的美國RCA公司俄裔科學家佐里金(Vladimir Kosma Zworykin)發明了自動「掃描電子束」的設計,代替了英國機械式的「掃描轉盤」。佐里金的這項成就終於突破了機械式電視掃描線數的上限,並且不需增加轉盤的速度便能得到更清晰的畫面。1923年,佐里金便利用這個技術發明了「光電發像管」,也稱作「攝像管(iconscope)」。另外,在1924年佐里金又發明了「映像管(kinescope)」,這兩樣東西可是現代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機的主要結構。於是就在1929年黑白電視才剛開始之際,他居然已經取得彩色電視的專利。因此世人尊稱佐里金博士為「電視之父」。

3彩色電視的色彩原理 在1928到1940年之間,已約有12種彩色標準被創造出來。無論是彩色攝影、彩色印刷或是彩色電視等,所採取生成色彩的基本方法,一般皆用紅、藍、綠三原色的適當混合,來產生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彩,猶如畫家能將不同劑量的三原色加以混合(此為加色混合法)而調配出任何其他色彩。彩色電視不同的是,將紅、藍、綠三原色光利用「減色混合法」來巧妙組合出電視機裡的色彩。 簡單講,彩色電視裡的每一個圖景必須先投影進攝影機的濾光系統裡(其功能有如稜鏡),而被分解成紅、藍、綠三色光。然後,再將這三色光分開處理並傳輸到彩色接收器上,這個系統唯一要注意的是,所有色光分離與組合必須是同步的,否則螢幕上所呈現的圖景會失去原來的色調。這項彩色電視的色彩原理,應該是許多不同的彩色電視標準中,唯一的共通之處。
4廣播電視
                                                                                                                                                                   

1817年,瑞典化學家約恩斯.巴瑞利斯發現硒元素

1872 年,英國人約瑟夫發現這種元素可以傳遞電能。證明任何物體的影像,在理論上可用電子訊號傳播
1839年:法國物理學家白克瑞(A.E.Berquerel)觀察到光的電化效應,成為提出電視觀念的先驅。
1873年:英國科學家梅氏(JosephMay)實驗證明,使得將圖像傳遞到遠處的「電視」理論,受到重視。
1884年,德國科學家保羅.尼普庫發明掃描盤,為現代電視的發明奠定基礎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海尼.赫茲(Heinrich Hertz 1857 - 1894)發現無線電波之存在
1890年,科學家蘇頓(Sutton)用電視掃瞄金屬板(Scanning Dise)擬想電視規劃,實際用光的發射來傳遞圖片影像
1895年,義大利青年科學家馬可尼在英國發明了無線電通訊,可以電報到十六公里外
1907 年,德國人魯新完成第一部電子映像機
1923年,英國的拜耳和美國的詹欽士完成了第一個實際由電線傳送的畫面。
1923年底,米夏樂科學家發明了振盪訊號器(Oscillator)用於作為圖片像片掃瞄,可以在瞬間從硒管中掃瞄十次
1924 年底,德國尼伯科又發明了發射接受同步機 因其發放、接受圖像點面相關位置一致,更清楚使影像一完好如初的不變形,使得德國無線電臺試用長波發射電視功,組成圖像是橫線30 後來進度到90
1925年:黑白有線電視完成試播。貝爾德綜合以上各國各科學家的電視方面技術,最先研發出黑白電視機,發明電視播放影像系統。創立世界上第一座電視臺之發明者
1929 年,茲沃金改善了他的老師俄國聖彼得堡大學教授羅辛所提全電子式電視構想,製成新進現代化「攝影電子真空管」的電視攝影機。此位被美國本國尊為是「現代電視之父」,因為他發明的電子掃瞄影像管,正是至今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之原理與器具,就是他的發明而改進之應用的設備。
1936年:英國以無線電播出電視畫面,提供每秒24個畫面。
1940年:紐約電視訊號可以傳送到許多不同地點,成立了第一個電視聯播網。
1946年6月8日,貝氏公演他已發明的彩色電視機
1950年:美國成立了最早的幾個有線電視系統。
1962年:美國發射衛星,成功執行通訊衛星任務,使其、美、法等國得以完成彩色電視節目越洋播送的實驗。
1965年:人造衛星已在電視傳播中擔任要角。
1970年:英、法投資發展電傳視訊,包括無線電傳視訊和有線電傳視訊

有科學家主張用尼氏電視掃瞄金屬板和一個硒管作成用來收發影像,這是所謂的電視收受機產生的雛型)電視發明者Jhn Logie Baird,電視先前發展有三項物理原理的根據:
(1)電波經無線電發射器(播音機)利用振盪器產生高頻率交流電,形成無線電波經高聳天線放射出去,電波逕自會射過有無空氣中,在遙遠地方用接受器將電波使其還原本音真影。
(2)任何景物,有光線照射下會有光亮明暗影像呈現,我們就將無數細小的小點顯示之,經電光處理、傳訊、轉換、映像器映像在螢幕上。
(3)當放映影像時,相當快速又連續呈映在螢幕上,因我們的眼睛看視時有視覺暫留(Persistance of vision)現象,觀者看到的畫面會是有連續活動的景像。到了公元1902年,科學家柏蘭克(O Von Bromk)發明彩色影像的傳送理論,經許多科學家研發,電視影像的處理和機具已有改進不少。



電視技術的現狀:當前電視技術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數位化,即非磁帶化。這個變革大大改善了圖象的質量。其次,傳輸技術也多元化起來。除了傳統的無線 微波傳輸外,現在還有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等傳輸方式。這些新興的傳輸方式有效地減輕了訊號在傳輸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衰減現象,保證了較好的接收質量。最後是接收技術的數位化變革。聲畫質量的提高和雙向互動是數位化廣泛推廣帶來的兩個最大的好處。


心得:世界進步得很快,固然是好,可以擁有更便利的生活,但更多隱藏在背後的隱憂也是不可忽視,沉癮網路世界,忘記自己身處的社會.希望在進步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更多,而不是單看我們如何厲害,創造了另一個世界
轉載http://www.wretch.cc/blog/haynes220/12203350
http://tw.myblog.yahoo.com/jw!Xz8HaA2RGBbTVHBPrHZm52_KjQ--/article?mid=22&prev=77&next=21&l=f&fid=10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4%B5%E8%A7%86#.E4.B8.96.E7.95.8C.E7.94.B5.E8.A7.86.E5.8F.91.E5.B1.95.E7.8E.B0.E7.8A.B6